首页 > 头条

魏源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_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|全球播资讯

来源:互联网 2023-06-04 00:59:11

1、这句话的意思是:接受从缝隙里照进的光,可以看清一张床大小的地方;接受窗户里照进的光,可以看清房间中央;接受从庭院里照进的光,可以看清整个厅堂;接受普天下的光,可以照亮四方。

2、比喻接收的信息越多,眼界就越开阔,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3、换而言之,即为: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

4、这句话出自《默觚下·治篇十二》,原文有四句:受光于隙见一床,受光于牖见室央。

5、受光于庭户见一堂,受光于天下照四方。

6、扩展资料:这句话出自《默觚下·治篇十二》。

7、《默觚》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。

8、它夸大心的作用,认为人之心即天地之心,包容和支配宇宙万物,万物皆备于我。

9、因此在认识上,"回光返照,则为独知独觉;彻悟心源,万物备我,则为大知大觉"。

10、《默觚》反对"生而知之"说,也反对脱离实际的"心性迂谈"和"玄虚之理",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习行取得的。

11、它说,"披五岳之图,以为知山,不如樵夫之一足;谈沧溟之广,以为知海,不如估客之一瞥;疏八珍之谱,以为知味,不如庖丁之一啜"。

12、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,但他未能正确解决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。

13、《默觚》还突出地讲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变易进化的观点。

14、它说天下物无独必有对,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,则对而不失为独。

15、它认为,矛盾相克,互相转化,引起事物的运动、变化、发展,气化无一息不变者;三代以上,天皆不同今日之天,地皆不同今日之地,人皆不同今日之人,物皆不同今日之物。

16、据此,作者得出结论说:"变古愈尽,便民愈甚"。

17、这是他主张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。

18、但是,他又认为,封建社会的 "道"是永远不变的。

19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默觚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推荐阅读
相关新闻